近日,工信部、国标委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建设指南》),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建设指南》提出,到2019年,我国将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智能制造是落实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加速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重塑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制造、标准先行”,为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智能制造综合标准体系,2017年7月以来,工信部、国标委组织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工作,形成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征求意见稿)。
《建设指南》指出,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其中,基础共性标准用于统一智能制造相关概念,解决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关键问题,包括通用、安全、可靠性、检测、评价等五个部分;关键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智能使能技术和工业互联网等五个部分。
《建设指南》提出,在2018-2019这两年中,我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将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制定安全、可靠性、检测、评价等基础共性标准,识别与传感、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标准,智能工厂设计、智能工厂交付、智能生产等智能工厂标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运维服务等智能服务标准,人工智能应用、边缘计算等智能使能技术标准,体系架构、网联技术等工业互联网标准,和机床制造、航天复杂装备云端协同制造、大型船舶设计工艺仿真与信息集成、轨道交通网络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智能工厂运行系统等行业应用标准,带动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工作。推动智能制造国家标准上升成为国际标准。
2018-2019年我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具体目标如下:
到2018年,累计制修订15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
到2019年,累计制修订30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全面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平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标准应用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
对于智能制造行业应用标准建设,《建设指南》指出,要依据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围绕《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同时兼顾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优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并逐步覆盖智能制造全应用领域,各行业要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和智能制造水平,制定重点行业的智能制造标准,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平板显示器接口标准、射频识别标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的机床制造标准、机床测试标准,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轨道交通网络控制系统标准、车载信号系统标准、高速动车组智能工厂运行管理标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工厂运行系统标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的医疗设备质量追溯标准,家电行业空调产品信息集成数据接口标准等。
《建设指南》特别强调,要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定期举办智能制造标准国际论坛,组织中外企业和标准化组织开展交流合作,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等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化工作,积极向国际标准化组织输出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化研究成果,争取国际标准话语权。